浅谈如何解决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
“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开出遛遛~开着有点不习惯。”这是6月21日凌晨,“郭美美Baby”发布的一条微博。早在此之前,据媒体报道,其微博中就已发布了一系列的“炫富”内容。“郭美美”事件掀起一阵阵舆论狂澜,真真假假目前令人难以判断,但背后凸显的是一部分民众对于红十字会等机构的高度不信任。舆论对郭美美种种炫富行为的反应,恰恰验证了公众对于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一直都存在疑虑。出现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慈善组织要获得发展,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至为关键,其中又以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至关重要。而在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天价帐篷、万元餐费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
第二,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到位。只有超强监管,才有超强信任,一个良性的慈善制度和机制,能够实现慈善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保证慈善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而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外部监管上,媒体对慈善业正面宣传成绩的多,而暴露实质问题的少,结果使得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一些深层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内部监管上,慈善业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内部管理。
第三,慈善法律缺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关于慈善信息公开的程度、标准、程序等各方面问题,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慈善的信任问题上,公众的神经是敏感和脆弱的,善心也是“伤不起”的,为了避免慈善事业乱象丛生,及时解除信任危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监管机制亟待完善。在中国,像红十字会这样有政府背景的公募机构,吸纳了全国90%以上的慈善基金,这么多钱流向哪里,对群众来说是很重要的。公开透明的理念法则,是慈善机构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监管的主攻方向,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依靠群众,可以通过开通微博、举报电话、相关单位网站等方式接受群众的监督,支持民间力量检举投诉行为,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第二,法律法规亟待健全。没有慈善法,中国慈善业就不能高效、透明、富有生命力的运作。目前,我国有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具体和完善,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让公益组织用法律手段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如一旦遇到侵权行为,可以立即依法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公益组织自身起到监督自律的作用。
第三,建立信任机制迫在眉睫。由郭美美所引起的慈善事业危机,已经足够让中国的慈善事业敲响警钟,社会上弥漫的不信任情绪也给了慈善事业一个“改过”的机会,民众理所应当享有善款流向的知情权,毫无疑问,建立这样一套信任机制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慈善事业自身净化,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和积极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仁爱精神,我们要冲破重重枷锁,战胜各种危机,把慈善事业当成我们新的生活方式,世代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