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平衡供求矛盾
----“择校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每每到了五六月份升学之时,在社会上,便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择校运动“,众多家长们东奔西走,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一个上名校的机会,由此“应势而生”的择校费更是水涨船高,据悉:在杭州,一个名校升学指标的价格已经攀升到了3万元之巨!那么, “择校热”为何愈演愈烈?其背后的成因,值得我们深思。
在经济领域中,当一种产品供给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之时,其价格必然会呈现上涨态势,这是市场机制中价格规律的作用体现,同样,如果将教育资源比作“产品”,由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无法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其结果必然是形成“卖方市场”,名校指标“价格”的水涨船高,“择校热”的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知,“择校热”在本质上是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而要为“择校热”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泼水降温”,我们当从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主体双方-政府与社会大众两方面着手,平衡供求矛盾。
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但相对应的配套教育基础建设并未完全跟上,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政府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方,既要“多供”更应“供优”,在加大教育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增加教育资源供应的同时,不忘进一步完善教育创新体制建设,从而提升教育总体水平。此外,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由于市场机制本源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等缺陷,极易诱发各种问题比如强弱校间马太效应凸显、部分学校将升学指标当成了“摇钱树“、”聚宝盆“等,对此,政府应统筹区域发展,高屋建瓴,对教育落后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鼓励大学生支教,进一步完善教学骨干流动帮扶政策,同时对升学中存在的名额“待价而沽”、“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加强监管,严格整治,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调控作用。
社会大众作为教育的需求方,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思想,热衷名校,宁为“凤尾”不当“鸡头”,对此现象,建议广大家长在教育方面要“理性消费”,量力而为,切勿盲目攀比,须知:上名校,并非成才的唯一途径,普通学校中,由于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更有助于孩子在课程之外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许多准父母们追求生育“金猪宝宝”或“龙子龙女”,有的甚至为此而提前剖腹产,而这往往就是升学就业中“大小年”现象之成因,在此特奉劝各位准父母们当具备战略性长远目光,顺其自然,勿扎堆“造人”,这对于缓解未来孩子在求学就业方面的竞争压力,是大有裨益的。
马克思辩证观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平衡。因此,为“择校热“降温,需要政府与社会大众双方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让“择校运动”早日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