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之我见
王荣市委书记说:现在进入网络时代、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面对这种新情况,提高执政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句话渗透出,在网络时代下,政府面临社会管理的挑战。
“微博政务”、“网络问政”等纷纷出现带热了公众参与这个话题,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两种声音。一是认为这种新方式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二是认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笔者认为,第二种是比较理性的看待。其实,无论方式如何转变,只要有利于社情民意更加畅通、及时得到反馈、沟通有效,才是公民参与的意义所在。然而,这方面正是有不足的地方,政府工作有待加强,促使公众敢于、乐于、理性参与。
以服务为理念,民意为导向。纵观我国历史,封建主义制度、官僚主义、裙带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深深烙印,转变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在世界上,公认比较民主的国家——年轻而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美国,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我看来,服务理念的渗透应该从局部着手,选择较年轻且政治味道较少的城市,比如广东深圳,进行体制改革,如果成功则推向全国。在经济上,我们有先发展后带动的政策,未尝不在政治上也效仿。另外,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提高政府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更好地平衡各方的利益。公众参与可以为减轻政府各方面的压力,制定出更符合民意的政策,增加社会对政策的认同感,提高政府的权威性。
公众敢于、乐于、理性参与更重要。某报社披露一名律师参与到举报活动中,不但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奖励,反而被泄露个人信息给商家,造成不必要麻烦甚至人身安全。这个示例说明应该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参与成本让公众敢于参与。再者,一个形同虚设的沟通渠道,不是真正意义的沟通,只是单方面发布信息而已,公众问题要及时地反馈,才能让公众乐于参与。深圳在大运会期间,全市市民通过自己的热情、理性参与“绿飘带行动”恰好说明深圳所正确坚持的方针——“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同时,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弥补我国在公众参与法律法规,解决刚性制度上的问题,保证不同利益关系人表达意见的机会,使全社会活跃起来。
整体来看,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意见的座谈会以及城市大型活动,形成强大的力量,是巨大的推动力,政府充分利用公众参与的优势,不仅能够更有利于政策施行,更有利于提升公信力。更深层次说,这是构建民主社会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