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材料主要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社会道德危机,主要包括:(一)经济领域。欺诈、产品造假、专家商人造假骗贷等问题频发,食品企业违规使用如瘦肉精等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如地沟油等频发。(二)社会领域,大众普遍相信熟人,不信任陌生人,社会冷漠化趋势凸显,彼此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社会舆论出现诚信危机,部分网络与媒体充当造谣者“帮凶”(三)公共服务及党建领域。医疗人员收受回扣,违规诊疗,增加患者负担;少数教师公然收受好处,部分领导干部忽视道德建设,推诿责任,欺上瞒下,隐瞒事实。
第二题 道德建设是党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学习资料摘录了近期社会上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事迹主要包括:兄长逝世仍然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视诚信为生命的包工头孙氏兄弟;病情危急仍不离岗位,视教育事业重于一切的N市希望小学教师徐先生;英勇无私,在女童坠楼时奋不顾身施救的“最美妈妈”吴女士。望诸位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精神,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促进日常工作进一步开展。
第三题 网民A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也存在着守法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并涌现了大批先进的道德模范,说明市场经济与道德失范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二) 美国同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通过完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了食品企业道德失范问题,说明道德失范的根源不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三)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1.自律方面即人自身道德建设存在不足2.他律方面即外界监督,引导等存在不足。两方面因素结合,导致少部分人在市场经济下背景下逐渐迷失自我,从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要解决道德失范问题,需要从自律与他律两反面入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体制建设,在食品等重点领域提高惩治力度,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从人员自身道德建设入手,通过媒体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社会道德总体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自律的作用。
第四题 道德不应独行
---从好心办坏事说开去
刘女士与李奶奶家人的故事,既令人感动,也让人痛心,我们为道德之美而感动的同时,更痛心于生命的离去,令我们不得不正视问题的根源—好心怎么反而办了坏事?
道德作为人内在价值观的体现,具有主观自发性的特点,在缺乏正确客观规律的指引时,主观性往往也意味着盲目性,同时,哲学辩证观认为,事物发展受内外因制约,其表现形式为结果等于内外因的乘积,由此试想,当内在“道德”是正数,而外界正确引导与约束为“零”,甚至“负数”之时,其最终结果往往就适得其反,“好心”有时就办了“坏事”。
道德不应“独行”,“办好事”也要“守规矩”。这就要求政府与社会携手,将抽象的客观规律通过法制、制度、常识等形式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培训等多种途径,让其深入人心,让刘女士们在办好事之前,能想到-“这样做不合规矩”,这样,“善行”才能终成“善果”。
同理,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仅靠“良心”,自律之外更需他律,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及作风建设领域,进一步完善责任追溯机制,通过建设网络平台、举报热线等途径,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在经济领域,逐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多次违反商业准则的企业予以惩治及取缔,在食品等关系人民健康安全的重点领域,借鉴美国FDA成功经验,提高准入标准,加大惩治力度,施重典以治乱。
进一步说 ,个体的道德力量是有限的,在功利主义盛行,社会“冷漠化”趋势凸显的现状之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好心人“刘女士”,还需要更多的“王女士”、“张先生”。。。量的积累,终将汇成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应从源头抓起,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从基层着手,在社区、农村、基层组织,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发挥以点带面的“乘法效应”;从身边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 。相信点滴努力,终将聚小流而成沧海,以雷霆之势,荡涤社会上的一切不良之风!
“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是南京徐老太事件后,北大校长对“做好事没好报”言论的回应。
道德不会独行,因为正义不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