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热”与“招生冷”
——也谈教育如何实现均等化
每年开学前,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高中,一场看不见硝烟“择校”大战愈演愈烈。一边是因家长托关系、找门路,不惜付高额赞助费导致的“择校热”,一边是薄弱的学校无人问津显得格外“冷落”。究其根本,反映了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教育以外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富强。特别是在我国处在转型发展攻坚阶段,人才的需要显得更加迫切。然而,如何让教育事业平衡发展,让教育实现均等化?
透过“择校热”与“招生冷”现象,我们必须把脉问诊,寻根溯源,内外兼修,努力实现教育均等化。
“内”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回归教育本原。孟子说:教育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在我理解,教育就像及时雨能滋润沾化学子,使其具有各种才能。“择校热”与“招生冷”的现象,一方面凸显了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过渡追求“名校”,导致某些薄弱学校被冷落,教育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360行行行出状元”,应该树立适合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为规范人的行为,唤醒人潜在能力,使每个人具备自身的本领。如果一味追求“名校”,只怕是入错行,误了前程;二要因材施教。孔子早在千年前坚持的教育原则到今天也绝不会过时。大力发展多样化教育,把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创建适合每个学生的特色教育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命源泉,推进教育内容与教育需求平衡;三要以人为本。“受教”与“授教”都是平等,往往受教育的选择性的发展空间仍很大,应该扩大受教育渠道,开展网络教程、公开知名学校的课程等,促进“受教”与“授教”平衡。
“外”的方面而言,就是要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当前,体制机制障碍、学校师资力量不均衡、社会方面投资不足等问题使教育资源的天称两端摇摆不定。为此,首先,要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鼓励优质学校把部分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务工人员落户,落实随迁子女就地上学,特别是给予均等的公立学校名额,提升受教育公平性。其次,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可以借鉴河北邯郸做法,通过联盟校、兼并校、设分校等政策,实现合理配置教育;建立、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如对口帮扶计划、国培计划等促进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再次,要鼓励社会参与教育事业,提高民办学校的规模、数量、质量,可适当发展改制学校,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提升全社会重视教育的进一步达到共识,重塑教育理念。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要均等化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本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教育资源供需平衡,让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