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困难有:(一)师资方面。缺少专职教师和志愿者,致使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学生多,教课压力大。(二)影响力方面。汉语的覆盖面窄,影响力低,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等还有差距。(三)意识方面。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片面,中国形象模糊,因不了解产生误读。(四)办学模式方面。仍在摸索实现教材本土化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道路。(五)历史问题、签证问题等影响着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师资流动。
二、
德国歌德学员成功的做法有:(一)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为主导,投入高,经费安全,不会成为经济牺牲品;(二)重视程度方面。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促进德语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介绍文化、社会、政治生活,展现丰富多彩的德国。(三)资金使用方面。专款专用,不入市场,经费管理严密,设专门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对每个项目都进行审理、审查单据、报告经费使用,每月、每季度、半年。全年也进行审查;(四)成立了专门的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
对孔子学员建立和发展的启示有:(一)资金方面。加大对文化事业、孔子学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二)重视程度方面。加强对孔子学院的重视,积极开展汉语教学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介绍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生活,减少隔阂与误解。(三)资金使用方面,。加强对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理,保证资金安全,使用到位;(四)成立专门的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
三、
这句话表明文化向水一样,文化无形,又无处不在,藏在其中,是连结一切的桥梁,文化慢慢却又强硬熏陶着一切。(一)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是心灵、情感的沟通,它的作用、地位突出,加强文化交流是责任也是使命。(二)孔子学院蕴涵“语言”和“文化”两大特征,架起了文明对话的桥梁,促进了国家的相互了解,必须促进孔子学员的发展,推动语言与文化的推广。(三)在文化交流中综合考虑坚持传统文化与适应当地文化的平衡。
四、 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文化内涵。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化事件、作者与作品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明代郑和更是“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诸国,让它国自叹不如。
然而,现在不仅外国人对中国存在误解,认为中国还是贫穷羸弱、问题层出的旧中国,而且国人也开始慢慢遗忘祖先留下的各种优秀文化品质,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方面问题频出,这些问题严重考验着我们,要改变现状,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要做好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修内功”是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核心。中国有深远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传承,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守有金山,却不知甚解,不懂开发,更重要的是由于缺少中华文化对人格的培训,对社会的熏陶,各种问题层出:由于相关商人利益熏心引发食品安全、胡乱涨价问题;由于怀疑态度充斥社会,老太太、“小月月”摔倒,无人帮助;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考试机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着手解决,(一)政府加强对文化的重视,提高对文化方面的投入,树立良好的文化发展策略,使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来,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二)媒体加大对各类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对优秀传统文化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相声、小品、歌舞等方式表现出来,全天候,广覆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教育方面,从学生抓起,养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涵养,改变应试教育专门对考试的过分要求。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走出去”是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终极目标。然而现状和郑和“七下西洋”时却不可同日而语,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的文化入侵时,毫无招架之力:美国电影悄然输送他们的“美国梦”与价值观;中过图书进出口贸易的逆差达到10:1;年轻人过着洋节却忘记了清明、重阳等。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来普遍,文化交流亦是,我们必须在“修内功”后“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吸引人们来中国游玩,吸引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我们仍需努力,孔子学院是第一步,经过国家汉办的努力,多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汉语课程2.4万班次,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文化交流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国外好的文化品质也要进行吸收,融合,壮大中华文化。
更进一步说,想要实现文化发达、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各方面齐头并进、积极配合、相互支撑,才能实现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