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一)建院速度快,师资缺乏稳定、连续、专业性,未建立职业化队伍;(二)国外对中国缺乏了解,认识片面,影响孔子学院形象;(三)国内传统文化缺失,缺乏重视,不利于传统文化“走出去”;(四)教材难以适应地区差异,在坚持传统与本土化之间取舍困难;(五)历史问题及外交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导致筹建和教学难;(六)经费紧来源单一,缺少企业社会等的参与和支持。193字
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可以归纳为:(一)1、思想重视方面。歌德学院建设已有60余年,并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保障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财政资金方面。政府给与其发展必要的财政资助,并严格管理、使用和审计。(三)机构设置方面。歌德学院设有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实行专项管理,并设有资金审计机构。启示:(一)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保障有足够的专职人员,保障教学的稳定性、连续性;(二)要广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要给与孔子学院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三)要设立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四)要积极的寻求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叉点,积极推进文化传播;(五)搞好政治与国际关系,让文化有更好的环境来发展和传播。(六)要积极的适应国际文化传播的潮流,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国外市场,又不能固本坚持自己的思想,传播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更多的人消除“模糊、不可琢磨”的概念。390字
三题: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促进了国家间相互的了解。为此我们应该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190
[b]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b]
2006年,德国驻华大使在同济大学的报告会上,回答中国学生的“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史坦泽的一席话让我们是不是意识到了文化的巨大潜能作用,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和国内国际形势,我们唯有在文化事业中修内功、夯基础、才能让文化走出去、走的好!
做好文化的“修内功”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和必要。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内功”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敢于屹立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位中,就是靠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只有修好“内功”,才能让走出去的文化有力量、有力度、有内涵;只有修好“内功”,才能让走出去的文化路更远,更通、更顺。要意识到 ‘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他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为此一方面要“畅通高速公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内功的重要性,从上到下都要深刻认识、高度重视,要给于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做好文化修内功的好助手,为其发展开通“高速公路”。另一方面要充分“武装自己”。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深刻反思本国文化的不足,取长补短。通过自我完善,修好文化内功的短板。相信通过文化的“修内功”,文化才有可能健康的‘走出去’,并且走的更远、更顺。
文化“走出去”是“修内功”的目标和方向。我国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天平上,出现了惊人的失衡,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令人扼腕。文化走出去是“使命”。文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左右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文化走出去更是“责任”。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变。文化是活得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特殊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我们更要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文化“新丝绸之路”的长远性和复杂性,要在不段的摸索和尝试中走出去;其次是要平衡坚持传统和自出创新,既要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又必须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强沟通与交流;最后要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既要保持中国特色又要结合当地情况,适时适度的走出去。
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的巨大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而***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正是在要求我们做好文化的“修内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重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积极的“走出去”才能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多彩文化、美丽中国。只有积极而为“修内功”、奋勇前进“走出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