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学院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有:(一)职业化队伍薄弱,公派教师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二)外国人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中国的形象、(三)国家投入不够、社会参与不足。(四)教材本土化与国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争议。(五)周边一些国家对汉语推广有一定敏感性,有较为严苛的教师签证政策。(六)国内存在应优先发展国内教育的争议。
2. 德国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如下:(一)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二)从政府得到大量稳定资助。(三)专款专用,不入市场,严格管理经费,详细的报告与审计,保障资金安全与使用到位。
对于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如下启示:(一)加大职业化队伍的扩建,在国内大力宣传,加大对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二)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体,并引导社会加大关注。(三)制订相关制度严格规范教育投入费用,对每个项目都要求检查、报告与审计,并公开透明。
3. 这句话是说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国际对话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在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能提升和扩大本国的影响力。此句话意在强调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国家应加强文化交流,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
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中国影片走进好莱坞;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中国文化早已向国际的大舞台迈进。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却走得缓慢而艰难……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路上缓慢而艰难的脚步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对外推广有所提升却国际竞争力低、文化出口量大而硬件加工占主要……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得难、走不远”。只有注重“修内功”,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走得更远、更好。因此,我们须内外兼修,发展我国文化。
从内的方面来讲,须重视传统文化,以文化建设“修内功”。只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建设,我们主要需要从以下三点下功夫:首先,去除文化资源商业化,让各地古镇遗迹避免在开发中流失古风,在喧嚣中遗失古韵,还传统文化资源一片宁静与古感。其次,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去其封建文化糟粕,取其精华之处,并引导传统文化教育走出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注重青少年文化精神的培养。最后,政府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并引导社会关注国内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教材,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在当前,中国文化必须修足内力,才能看得见更远的路,才能安稳地“走出去”。
从外的方面来讲,须加强文化交流,朝长远目标“走出去”。文化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做好文化交流,我国文化才能走得更稳。因此,我国必须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以孔子学院为主导,加大对外教育人才的输送,让这朵和平、友善的花开得更加灿烂。此外,在国际文化平台上,还需加大竞争力,一方面将现代化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各环节,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进广播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将“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中国文化要着眼于世界,更多地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先修炼内力,发展文化,再“走出去”,传播文化,在发展中提高内生力,在传播中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