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学院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有:一、资金投入不足,且形式单一。大部分资金来自于政府投入,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社会参与不足;二、职业化队伍不稳定,且缺口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数量不满足需求,且大多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三、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阻碍。如对中国文化不了解而产生误读偏见,传承发扬中国文化是否教材本土化。四、由于历史问题使得汉语推广在一些国家具有敏感性,如不能建立孔子学院或中国志愿者教师入境手续复杂等。
2. 德国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二、确立文化的合法地位源于“独立、远离政府、自由”,政府的经费投入模式为学院发展提供的保障;表述的不明确。工作是独立的。。。三、设独立的委员会和审计机构,审计审查保证资金安全、使用到位。四、工作内容明确,全面真实展现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
对建立和发展孔子学院的启示有:一、树立长远规划,尤其是建立职业化队伍,以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明确孔子学院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从资金上保障和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但要从分尊重孔子学院的自由和独立,不能过分干涉;三、设立专门的孔子学院的管理机构资金审计机构,统一规范孔子学院的管理流程,对资金的使用全面监管审计。四、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内容和目的,作为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与西方文明取长补短,真正使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3 这句话从文化和水的相似性角度,阐述了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文化是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侧重于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其特点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需要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是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形式;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向各国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因此,我国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软实力”。
4
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文化是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彰显人类的文明。当今世界包容开放的格局为文化交流提供契机,孔子学院的兴盛,引发了一阵阵“汉语热”,成为我国的文化传播的一扇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文化拿来和文化输出的天平出现惊人失衡,文化逆差令人扼腕,这对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是值得深思的。
究其本质,不难发现源于精神文明建设未能赶得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这启示我们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文化而言,即是加强自身发展和传播。文化是活的生命,“修内功”是基础和前提,修好内功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出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走出去才有影响力。
“修内功”,即加强自身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以文化自身的价值为基础。国学教育学院的成功,折射出我国文化产业模式亟需更新。“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加强我们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要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的大众受益面。例如开设传统国学教育学院、开办国学堂讲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大众的普及;另一方面,鼓励文化创新,争取“百花齐放”,促进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丰富新时期文化的内涵,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读书主题活动,普遍提高文化内生力。
“走出去”,是指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日益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影响日益广泛。然而从文化逆差、廉价文艺演出,到没有思想观念的“硬件加工厂”,都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硬伤”。痛定思痛,从长远看,要有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意识和发展意识,树立中国文化形象和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加大对文化出口的政策扶持和指导,积极促进相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如打造自主文艺演出品牌、加大我国优秀的书籍影视的宣传等。
“修内功”是“走出去”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注重“修内功”,完善本国文化建设,文化才能健康“走出去”。归根结底,“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修内功”。中华语言和文化产品的出口,最终是为了在与国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文化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传播。修好“内功”,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以更加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