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生态和谐之网
——浅议黄浦江死猪事件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报告上,一个新词“美丽中国”频频进入人们视野,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民族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在全社会着力构建美丽中国的努力中局部地区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近期引起社会关注的“黄浦江死猪事件”。
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起事件的背后,“养殖户”和当地政府频频曝光,事件的背后,所折射的是当地产业发展困局,如何优化生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难题。因此,我们应从现实出发,理清思路,多措并举,切实解决好这一难题。
一、规模化养殖为主导,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在本次的黄浦江死猪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散户养殖,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应对行情波动的资金,一旦环境变化、成本上涨、售价大幅下跌,“死猪投江”便成为了优先选择。因此,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化养殖成为了摆在当地养殖户面前的选择。
二、破解“猪贱伤农”要以加大市场补贴为抓手。“猪贱伤农”一方面挫伤的是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要以加大市场补贴,充分尊重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在猪肉价格过低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充分落实菜篮子市场负责制,避免“猪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有效联动监管网络,避免死猪浮江再次发生。在本次的黄浦江死猪浮江事件中,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黄浦江周边水域生猪养殖地地方政府在各属地进行管理时,互相配合不力,未能对死猪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突发事件,地方政府部门应着力构建联动监管网络机制,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织就一张监管严密的动态监管网络。
产业升级是根本。黄浦江死猪事件的背后还反映出当地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困局。当生猪养殖业遭遇发展瓶颈,如何发展?是进行产业转型,发展其他种植、养殖业,还是进行产业升级,优化当地生猪养殖,完善产业链。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发展之路。
长城非一日之功。透过黄浦江死猪事件,解决好猪贱伤农,打破产业困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务必求真务实,不余遗力下大力气解决,逐步推进,正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织就一张生态和谐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