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在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即“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的确定,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了,代表着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调控政策有了质的飞跃。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调控和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坚持去年提出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绝不动摇并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二)盯紧民生、力促改革。民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都能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
第二题:
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建立预防突发事件、强化危机管理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则显得极具必要性。由此,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和协调今后的工作:
(一)建立一整套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明确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责任和工作程序,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城镇、农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对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补偿要到位,避免损害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
(三)妥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政府要及时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尽量不用矛盾激化的方式,要合理的稳妥解决事件并赋予相关事件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处理事件的权利。
(四)政府引导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积极参加,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等活动。
第三题:
关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起步晚,经验少,问题多,是我们的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的慈善公益机构仅有100多家,而且绝大多数是“官办”的,缺乏独立性,全国每年募集到慈善资源不到全国GDP的0.1%,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海外捐赠。
(二)现状原因如下: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
2.监管不到位。慈善机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甚至出现侵占、挪用、***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3.民间非官方机构进入门槛高。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
(三)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
2. 努力推进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媒体加大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宣传力度,培育公益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公开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处理好公益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制定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视公益慈善组织法制建设,强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加强公益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