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材料就我国将“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发展总基调这一变化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一)在经济趋冷的内忧外患包围中,坚持稳增长这一政策十分艰难,体现了我国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决心;(二)为实现稳中求进,决策层扬弃了经济助推路径,采取了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的方法;(三)我国将强调民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大了对民生的关注,标志着改革的顶层设计正在一步一步贴近民生幸福,让老百姓可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总体看来,这一政策变化的指向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我国政府工作惠民生的导向。
二、
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谈话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一些原来没有遇到或原来遇到但影响不大的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这一概念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引发公共突发事件的诱因。包括:1、我国现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增多;2、某些机制不完善,不能及时解决突发事件,因此成为公共事件;3、补偿机制不完善,损害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引发社会根源突发事件;4、产业结构调整迅速造成就业问题,成为社会隐患;
(三)预防公共突发事件的措施与途径。包括:1、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责任界限;3、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4、由国家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5、建立社会保障机制;6、由政府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7、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8、加大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办法的普及性尝试教育;9、明确突发事件情况下各政府机构的分工、责任和工作程序;
D部长认为,我国在预防公共突发事件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建立了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防患于未然。
三、
关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展开了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应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慈善事业发展较晚,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造成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二)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高,限制了组织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三)慈善组织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部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被质疑;(四)组织的官办性及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组织官僚化、效率低下;(五)政府和社会对慈善的定位不明确,慈善机构本身能力不足、对政府拨款和补助依赖过强,慈善文化不普及,导致慈善事业募捐环境恶化;(六)税收减免政策有限,抑制捐款的积极性。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组织制度、财务制度、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二)推进慈善事业民营化,政府只做临时扶持;(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控。(四)培育劝募市场,推进募捐活动,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五)加大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宣传力度,培育公益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处理好公益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六)制定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争议包括:(一)政府对于煤矿资产的评估与补偿是否合理;(二)煤炭资源整合是否符合法律依据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三)煤炭资源整合是否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属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四)对于并入国有大煤矿的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主体,是否存在有效的监管机制;(五)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国有资源的流失;(六)煤炭资源整合后,是否能保证全国煤炭供应。
五、
得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的主要依据有:(一)资源回收率方面。整合前中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小,导致每年的经济损失达百亿元。整合后通过一系列综合节能措施,全市煤矿回采率提高,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二)煤炭企业规模方面。产能9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被关闭或并购,整合后全市形成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地方民营骨干企业各占半壁河山的煤炭格局;(三)煤炭产量方面。重组后山西全省煤炭产量逐月逐季增加;(四)财政贡献率方面。虽然煤炭需求减小,但资源整合后行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财政贡献率继续提高;(五)安全生产形式方面。整合后煤矿事故起数下降,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