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独特的地理结构决定了黄河自身规律的特殊性。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长期的淤积抬高,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成为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河,一旦堤坝决口,就是灭顶之灾。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发的河流,唯有充分研究治理黄河的方法,利用黄河自身规律,才能让黄河为人类造福。
2. 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第一,王景所选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第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有利于延长行河年限。第三,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黄河中游地区大量暴雨记录较少,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的湖泊洼地,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黄河的输沙量就减少。
3. 从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中可以借鉴到我国治理黄河的启示有:首先,采取防洪和扩大航运的方法开发黄河;建设工程防御一般性大洪水;建造船闸和大坝,改善航运条件;建设拦截冲刷泥沙系统,通过全面规划,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其次,通过法律法规,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森林的砍伐量,降低对沿河流域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水污染。再次,加强对河道周围水渠湖泊的治理,消除污染改善水质,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4.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发源于青海,在山东垦利注入渤海。黄河流经壶口瀑布时,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形似茶壶注水,翻滚着从壶口落下30多米深的谷底。
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为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治河经验,吸取教训,运用到治理黄河中来,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黄河精神万古传: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皈依。黄河精神是勤劳、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在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中,黄河精神都放射出耀眼光芒。
5. 弘扬黄河精神 造福千秋万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既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黄河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黄河精神是勤劳、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在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中,黄河精神都释放耀眼的光芒。
弘扬黄河精神,要求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数次决口、数次改道、水患频发,使得华夏儿女治理开发黄河的努力显得格外艰辛。勤劳勇敢的祖先以艰苦卓绝、不畏艰险的精神,投入到治理黄河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应当发扬这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精神,面对问题,绝不退缩,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才能为子孙后代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弘扬黄河精神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治黄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自主创新这面大旗,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扎扎实实的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把党和政府的各项自主创新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增强忧患意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民族国家的腾飞。
弘扬黄河精神,要求我们兼容并包、宽容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社会信息化、产业化的今天,我们应当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国家,汲取各国优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的看待外来文化,秉承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态度,如同黄河精神一般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努力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不断认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需要,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古老黄河焕发青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让黄河精神传承万年,流芳百世,从而更好的造福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