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讳疾方可得善医——浅谈环境保护问题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通过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为何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这场大病为何屡治不愈。把诊问脉,我们还需要抓住病源,加大药剂,做好久治准备:
经济发展方式是病源,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经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环境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而言,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因此,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产生。
环境执法力度是良药,重药方可治恶疾。都说环保很无奈,这不是因为企业都是无赖,而是因为环保执法的疲软和过低的违法成本,药到才能病除,没有大力的环境执法力度无法让《环境保护法》正真落实到位。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完善保护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为重点,用“铁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决不允许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环保长效机制是药期,重病还需久治。可以看到很多地方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治理环境问题,但是越治理越尴尬,环境指数却在屡屡突破新高。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建立环保的长效机制,去病如抽丝,见效就收的心理是治不了大病的。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形势的需要,探索出一套有利于环保的长效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不讳疾方可得善医,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不容我待。我们只有抓住环境问题的病根,对症下药,耐心医治,环境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我们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